评标专家本该是招投标领域的“公正裁判”,如今其中一些专家却沦为利益输送的“工具人”:收受贿赂后带着意向打分,用“阳光明媚”等暗语团伙作案,甚至化身“黄牛”串联同行——这些乱象严重破坏公平竞争,非治不可。问题症结在于制度漏洞与监管乏力。权力过大且约束不足:评标专家在打分,特别是主观分上拥有很大的自由空间,缺乏硬性约束。当评标变成“看人情”,专家就掌握了决定企业能否入围的关键权力。同时,异地评标推进慢、专家库更新不及时,导致“老面孔”扎堆,为“熟人操作”提供了便利。监管职责不清、力度不够:一些项目的主管部门,既负责招标又负责监管,角色冲突容易导致“灯下黑”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能监督过程,却没有处罚权...